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幼儿教育网

幼儿教育网 门户 专业发展 点题征文 查看内容

选择 值 日 生 作 为 教 育 手 段 须 慎 重(一)

2016-11-11 14:07| 发布者: duffy| 查看: 103976| 评论: 0|原作者: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张 永 英|来自: 特 邀 嘉 宾 观 点

摘要: 如此“值日”中幼儿究竟学到了什么精彩内容 大约十年前,我在某幼儿园做观察时曾经对某班的午餐环节做过这样的实录: 教师:吃饭要用手扶碗,饭粒要捡干净。不要讲话。看哪一组吃得又快又干净。第三组很好,一直没 ...

如此“值日”中幼儿究竟学到了什么


精彩内容

    大约十年前,我在某幼儿园做观察时曾经对某班的午餐环节做过这样的实录:

   教师:吃饭要用手扶碗,饭粒要捡干净。不要讲话。看哪一组吃得又快又干净。第三组很好,一直没声音。第四组也没声音。(教师一直坐在琴凳上,居高临下,每个孩子都在她的视线范围内。)

   幼儿A:(吃完了起身去添汤,绕到教师跟前)老师,我添汤了。

   教师:(从钢琴上拿出一版红五星的贴纸)我准备好了,要给先吃完的小朋友贴星了。(过了一会儿)

   幼儿 A:老师,我吃完了。(教师给第一个吃完的幼儿A贴了星,这名幼儿开始在四个小组间走动,他此刻已变身为小管理员)老师,××桌上都是米粒。

   教师:你提醒他,叫他捡干净。

   ……

   我感到这样进行午餐环节的管理是有问题的,因而有意识地到其他多家幼儿园进行了观察,结果大同小异。而这十年中,当我在各种培训中把这个例子呈现出来时,前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们都会笑,因为他们每天都和案例中的教师说着同样的话,而让吃饭第一名的幼儿当小管理员监督检查也是他们常用的一种策略。但当我跟他们分析幼儿在这样的环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时,他们的笑容便一点点褪去了。

   我们可以从以上教师的话语中分析教师为吃饭环节(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所设定的教育目标是“吃得快”“安静” “干净” “爱惜粮食”。设定这些培养目标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当我问大家每天这样说、这样做是不是达到了目标的时候,大家迟疑了,有的会摇头说: “没人管了就不行。”

   为什么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了言语提醒策略,口头表扬和物质(特权)奖励相结合的强化手段,以及榜样示范等途径。幼儿听见了教师的要求,看见了有同伴吃得快就能获得教师奖励的五角星,并且可以获得特权管别人,亲身经历了“如果第一个吃完就能管别人,吃得慢则被别人管”的现实。幼儿在该过程中真正习得的行为是 — —获得特权的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管理行为习得怎么管别人,被管的幼儿在与管人者的互动中慢慢习惯于“有人管着就好好吃,没人管着就不好好吃”。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的是 — —吃饭时我被告知是不可以讲话的,但处于强势地位的人是可以讲话的,而且可以大声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权力而变得不平等;可以用吃饭快这种手段换取教师手中的“权力”。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幼儿吃得快、安静、干净、爱惜粮食?达成这个环节教育目标的最适合的策略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以及相应的环境创设。当然,进餐习惯好的幼儿也可以成为榜样,但不能用不恰当的强化手段异化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动机。

   其实,这一过程对幼儿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幼儿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通过他人的反馈来建构自我概念的。倘若类似的行为监督遍布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小便、洗手被监督,玩玩具、收玩具被监督,看书被监督,户外活动被监督……整天生活在被人监督继而也想去监督别人的班级环境中,试问,幼儿积极、健康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何以形成?!

   因此,如果值日生的工作以“监督” “管理”他人为主,那么,其结果必然与教师“培养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文章出自《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总第695/696期,鼓励原创,尊重作者,转载请务必联系后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
  • 请详询龙老师
关闭